「用水形容功夫是最恰當的,水很柔軟,但又可以滴穿最硬的東西……」
——李小龍
對于功夫,李小龍有著深刻的理解。
他的「功夫哲學」影響著千萬人。
1973年,李小龍赫然離世,留下諸多謎題,以及那些傳世影像。
《死亡游戲》一直被認為是李小龍的遺作。
實際上,這部作品是李小龍的「遺愿」,而不是遺作。
當年李小龍拍完《猛龍過江》,便準備這部作品,然而意外橫生……
1972年的秋天,李小龍有一個愿望:將自己的功夫哲學融入到電影中,闡述功夫的強大。
要實現這個愿望,一切只能自己操刀。
從劇本創作,到拍攝,再到演繹,以及動作指導,皆以他為主。
無數和他合作的演員,看到了他的真摯,「嘉禾」也感受到李小龍的熱情。
經過團隊的打磨,雛形已經完成,李小龍很清楚,自己要拍什麼電影。
作品是一種大膽的嘗試,是前所未有的,很刺激,就好像……死亡的游戲。
片名就叫《死亡的游戲》。
結果,就在此時,華納公司邀請李小龍拍《龍爭虎斗》,順便還拉上嘉禾,為的就是進軍好萊塢。
和李小龍的想法不謀而合。
此時的李小龍,對功夫的領悟,已經十分成熟,急于找機會展示功夫哲學。
既然有機會進好萊塢,那就比任何宣傳渠道都要實用。
想到這里,李小龍只能暫時停拍《死亡的游戲》,轉而投入到《龍爭虎斗》劇組,開始拍攝任務。
李小龍在這部影片,展現了不一樣的「功夫之王」。
以他對功夫的理解,已經不僅僅是打倒對手,而是征服對手。
這兩個詞,有著天差地別。
「打倒」可以靠武力;而「征服」還要靠精神力量。
在影片中挨打的成龍,一直到晚年,還在琢磨這個「精神力量」。
周星馳卻早就領悟了,并且在電影《功夫》里,用鏡頭給表述出來。
1973年7月20日,李小龍大業未了,留下一部還沒拍完的《死亡的游戲》匆匆離去。
六天后,《龍爭虎斗》在香港上映。
最終斬獲2.3億票房,成為「世界十大功夫影片」之一,功夫成功在好萊塢站穩腳跟。
鄒文懷在享受成果的同時,也無比懷念李小龍。
后人稱:「有那麼一刻,他突然悟出李小龍的‘功夫哲學’」。
然而,這是美化了這個電影商人。
既然是商人,他只會追求利益。
一個不需要重新找人編的劇本,一個近乎完整的拍攝思路,扛起設備就可以拍,甚至演員要找什麼樣的,都已經確定了,這是多麼好的機會啊!
于是,鄒文懷帶著嘉禾全體人員,開始籌備這部《死亡的游戲》。
為了有改編的痕跡,第一步,他把電影名字給改掉了,叫做《死亡游戲》。
經過研究,他們改動了劇本架構,嘉禾找來高洛斯(Robert Clouse)當導演。
一切準備就緒,如何選一個合適的演員,成為重中之重。
選演員的時候,嘉禾糾結了很久。
這批導演班子,看了本子之后,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,似乎已經很清楚要怎麼拍。很快就說到演員問題。
「演員不僅要外形酷似李小龍,還要有武術功底,最好能將李小龍的思想隆匯貫通,這樣才能演好人物。」
這話聽著很有道理。
可現實是,導演羅伯特·高洛斯,能拍好一部電影。但,很難真正理解李小龍要拍什麼。
他找來韓國動作演員唐龍,作為李小龍的替身參演影片。
唐龍此人,原名金泰中,1943年出生在韓國。
他靠什麼成為韓國動作演員呢?跆拳道。
這是韓國動作演員必學的。
而且,唐龍還是一位跆拳道高手,具體是幾段不太清楚,能被嘉禾看中,足以見得實力應該不會太差。
來拍動作為主題的電影,算是「物盡其用」。
但是,從電影成品來看,唐龍的神、形與李小龍的相似度,都不是很高。
唐龍比李小龍身高要高一些,不過沒有李的身體線條,且偏瘦,要是他們站在一起,很容易就發現端倪。
他和李小龍的相似度,僅在于「腿功」部分。
唐龍的腿功了得,能將跆拳道練到一定境界的,腿功必不可少。
當然,除了腿功之外,還要將「快」練到一定的境界。
唐龍的側面最像李小龍。所以,導演就盡量取側面,以及背面,至于正面,能不拍就不拍,實在不行,搞個道具來拼湊也可以。
另外,演員 何家駒在這部影片竟成了李小龍正面替身; 元彪則是作為部分戲的動作替身。
拍完之后,發現唐龍的大部分戲都完成度很高,當時的設備拍下來,看著也還不錯。
畢竟團隊都是很有經驗的專業人員,光從觀感的角度來說,應該會比李小龍自己拍好一點。
于是,導演將原本的李小龍鏡頭保留了十幾分鐘,其他的鏡頭,全部由唐龍來演繹。
1978年,電影上映,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績。
唐龍基本上做到「以假亂真」,觀眾一直沒有發現這是個替身演員。
加上電影也是署名「李小龍」,大家不會懷疑,況且在拍攝的時候,嘉禾與唐龍還簽了保密協議。
據說是拍完之后,不可以見記者、不可以公開身份。
電影在香港創下票房神話。
最重要的,是好萊塢對華人刮目相看。
這些,都是讓李小龍「封神」最主要的原因,他會成為「功夫之王」,實至名歸。
從那以后,華人的「功夫」火遍全球,也成為古老東方文化推向世界的一張名片。
要不是後來幕后的故事被發掘,可能大家很難想象,實現這個目的,背后竟然是一個韓國演員。
影片取得成績之后,嘉禾也賺了不少錢。
背后的這群商人,在樂開懷的同時,又邀請唐龍拍了《死亡塔》,飾演李小龍的「弟弟」李振國。
影片中,李小龍飾演的「李振強」去世,「李振國」以本人的身份示人。
觀眾才逐漸明白,這是另一個演員。
1986年,唐龍參演元奎導演的《血的游戲》。
這名字真是夠沒有創意的。
內容當然也沒什麼創意。
唐龍依然演「李小龍」,演完之后,就不見了蹤影。
有人說他去美國生活了,也有人說他回韓國了。
直到2008年,也就是《死亡游戲》上映30年,唐龍的真實身份,才被公開。
從影半載,唐龍始終以「無名替身」存在,也算是為香港電影、為李小龍的‘功夫哲學’做出過貢獻。
比起那些瘋狂收割李小龍利益的商人要好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