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年前。
31歲的謝霆鋒憑借《線人》,拿到了金像獎的影帝。
頒獎台上,周潤發眼神殷切地送上期盼:
「香港電影未來的30年靠你了。」
萬萬沒想到,之后的謝霆鋒沉迷做飯,活生生地成了一個廚子,在表演上完全佛系了。
10年前。
陳可辛拍攝的《中國合伙人》票房大賣,并且拿到了金雞獎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兩項大獎。
在眾多北上的香港導演中,陳可辛是成績最出色的那一個,他號準了內地觀眾的脈。
萬萬沒想到,2020年在拍完《奪冠》之后,陳可辛身心俱疲。
去年他成立了泛亞洲制片公司,并計劃4年內拍攝20部不同類型的劇集,這些劇集將「環大陸上映」。
這意味著陳可辛短期內基本告別內地市場了。
7年前。
周星馳的《美人魚》大賣33.91億,打破了內地影史票房紀錄。
幾乎所有人都在說「欠周星馳一張電影票」,很多人感嘆,星爺就是港片最后的榮光。
萬萬沒想到,僅僅3年之后,星爺的趕工之作《新喜劇之王》就遭遇了滑鐵盧,隨后媒體曝出他對賭失敗的傳聞。
而他早已拍好的《美人魚2》也變成了一個謎,一代喜劇之王黯然落幕。
5年前。
古天樂成為香港演藝人協會會長,他每年穩定輸出多部港片,還在內地捐建了不少學校。
昔日男神成為了全民膜拜的慈善先生,網友稱贊「唯一能黑古天樂的只有太陽」。
萬萬沒想到,去年他的《明日戰記》上映,票房達不到預期。
古天樂不得不拉下臉來進行「賣慘式宣傳」,結果票房還是一潭死水。
當這些港星紛紛老去,誰還能拯救日漸勢微的港片?
在剛剛過去的2月,港片似乎等來了兩位救星。
他倆一個出身卑微,一個曾「見不得光」,在港片繁榮時期都是登不上最高殿堂的人物。
可是長期的蟄伏,并沒有磨滅他們對電影的熱情。
在港片愁云慘淡時,這兩位「小人物」站了出來。
一位打破了香港本土票房紀錄,另一位的作品,被提名了金像獎的最佳電影。
有人說,「他們讓我們聞到了那股久違的港味兒」。
但有人卻反駁道,「他們只是吃了時代的紅利」。
第一個救星,是演員黃子華。
他拍了部電影,《毒舌律師》。
香港本土票房闖進1億檔,超越了周星馳、成龍等一眾大咖。
黃子華在電影圈是個小人物,在脫口秀領域卻是「一代宗師」。
這兩年因為笑果文化的興起,脫口秀在內地風起云涌。
而李誕、周奇墨等脫口秀演員在接受采訪時,都談到他們早期就是通過觀看棟篤笑,培養了對脫口秀的興趣。
黃子華就是香港棟篤笑始祖,被稱作「子華神」。
現在內地脫口秀演員借著《脫口秀大會》的熱播,在全國辦巡演,到場的觀眾不過一兩千人。
而黃子華早在10多年前,就在香港紅館的四面台辦了個人脫口秀專場,觀眾多達上萬人。
黃子華的脫口秀不是簡單的諧音梗和地域梗,而是充滿了哲理性、邏輯性,又不失溫情。
比如他把祖國和香港的關系比作母親和叛逆期的兒子,雖然有爭吵,但是心底還是一家人。
比如在金像獎頒獎禮上,他用一種調侃的方式對台下日本演員說,回去告訴日本人,釣魚島是中國的。
遺憾的是,黃子華說的是粵語,只在香港和廣東地區流行,近年來他已經「金盆漱口」徹底封麥了。
黃子華在表演上也極具天賦,他曾在港劇里大放異彩。
《男親女愛》,《絕代商驕》,《My盛Lady》……
這些劇基本都是收視爆款,黃子華不僅靠出演角色拿到了視帝,還親自參與了劇本的創作。
過去20年,他的電視劇平均收視率有可能是所有TVB演員中最高的,只有歐陽震華能和他媲美,他因此收獲了「無線福星」的美名。
可到了電影領域,卻又變成了另外一回事。
黃子華從1993年開始拍電影,30年里拍了近40部作品,幾乎每一部都撲街。
連黃子華自己也調侃,懇請導演在海報上不要印他的名字,以免影響票房。
「票房毒藥」的名號由此傳開。
萬萬沒想到,2018年,黃子華迎來了轉運。
他主演的《棟篤特工》票房超過4000萬港幣,打了一個翻身仗。
2022年,他主演的《飯戲攻心》香港票房突破了7000萬,成為港片歷史票房第二。
該片還引進內地,改名叫《還是覺得你最好》,豆瓣7.
4分。因為片名拖后腿,黃子華在內地的號召力也一般,票房剛剛過億,但已經是重大突破了。
今年他主演的《毒舌律師》香港票房破億,打破了港片本土票房紀錄。
引入內地后,豆瓣評分7.7分,最終票房預計能突破1.8億。
劉德華都為這部電影打call,并表示期待和黃子華合作喜劇。
在「前輩」的關注下,黃子華從「票房毒藥」變成了「港片救星」。
有些辛酸的是,黃子華今年已經62歲了,比「前輩」劉德華、周星馳的年紀還大。
但屬于他的時代或許才剛剛開始。
第二位救星,是導演翁子光。
上個月,他一口氣帶來了2部作品。
一部是由他親自執導,郭富城、梁朝偉主演的《風再起時》。
票房慘淡,口碑崩塌,被網友罵作「依托答辯」。
另一部是他監制的小成本影片《正義回廊》。
口碑炸裂,獲得了金像獎多項提名,被譽為2022年最佳港片。
因為畫面尺度太大,無法在內地上映,直到最近才流出資源。
一個毀譽參半的導演,為何能被稱為「救星」呢?
翁子光非科班出身, 早年他花了4萬港幣參加了一個速成班,之后就混進了片場,專門干雜活。
他參與過《花樣年華》的拍攝,給楊紫瓊的公司當過小工,跟隨劇組去北京當過北漂,給雜志投稿當過影評人,去電視台當過評論嘉賓。
在劇組里,他從場記做到編劇,再做到副導演。
終于在2009年,他在恩師許鞍華的鼓勵下用30萬港幣拍了處女作《陽光明媚》,立刻提名了金像獎新晉導演。
本以為可以在影壇嶄露頭角了,可這個提名并未給他帶來投資。
無奈之下,他只好淪為三級片導演,拍攝了《微交少女》。
翁子光是個文人,有文人的傲骨。
比如他批評很多香港導演到內地,想接地氣,但缺乏文化滲透力;
比如他直言香港電影沒文化,充斥著享樂主義;
比如他評價陳可辛導演是個商人,但依然對他心懷敬意。
當這麼一個有追求、有思考的導演,淪為三級片導演時,內心該是多麼惆悵。
更可悲的是,這竟然成了他的宿命,他天生就是干這個的料。
後來的《踏雪尋梅》《正義回廊》里,都離不開援交少女、逆子弒親這樣的重口味話題。
在《正義回廊》里,主人公是個自戀殺人狂。
他參加演員面試,信誓旦旦地說自己可以把情色三級片拍出藝術性,這其實算是翁子光的一次自我調侃(他是本片制片人和監制)。
翁子光的名字里帶「光」,他可不想只做一個見不得光的三級片導演,他一直等機會拍攝屬于自己的大片。
《微交少女》是三級,他為了打出名頭,認了。
《踏雪尋梅》也是三級片,但他不肯妥協,要按照自己的藝術想法來拍。
最后投資人說,你是我見過繼許鞍華之后第二執拗的導演,我們不會再繼續你的劇本了,你找別人吧。
一句話讓這個劇本擱置了三年。
期間翁子光又被騙寫了2個劇本,遲遲看不到自己作品開拍的消息。
直到3年后,事情才有了轉機。
他邀請郭富城主演,一番藝術暢想,也令郭富城佩服不已,郭富城甚至同意降低一半片酬。
有郭富城打底,美亞公司的老闆也送上了2000萬的投資。
《踏雪尋梅》上映后斬獲了金像獎7項大獎,翁子光成了。
資本也主動靠攏,當拿到大筆的投資后,翁子光開始謀劃一個更大的動作。
他用這筆錢請來了郭富城、梁朝偉,再三顧茅廬請許冠文出山,他要拍攝屬于自己的大片。
他盯上了跛豪和雷洛探長的故事,雖然這個故事已經拍了十幾遍了,但他就是要拍一版獨屬于翁子光的;
香港的歷史承載不了史詩大片,可他還是要拍攝一部氣勢恢宏的《香港往事》。
翁子光最擅長拍攝邊緣人物,講述獵奇故事,已經被貼上「三級片導演」的標簽了。
可他就是固執地要拍一部自己根本駕馭不了的大片,還將其稱作「獻給香港的一封情書」。
《風再起時》拍好后被雪藏5年,上映后票房口碑很差。
翁子光很在乎。
他發了長文,只為證明「我拍的電影不是依托答辯」。
他親自給梁朝偉發文道歉擔心連累了對方,梁朝偉安慰他「所有電影都是一個實驗」。
翁子光在瘋狂一把后,又回歸了自己的老本行。
即使是淺嘗輒止,這個出身不好的導演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,讓港片閃耀了一次。
黃子華和翁子光。
這兩個關系不大的香港電影人,我們為什麼要把他們放在一起,還都冠以「港片救星」的名號呢?
因為兩人面對同一話題,用《毒舌律師》和《正義回廊》兩種截然不同的作品,做出了回答。
我們常說現在的港片沒有「港味兒」,可是何為「港味兒」呢?
通俗來說,就是香港有而內地沒有的東西。
包括了,精彩的槍戰戲,如《英雄本色》;
無厘頭喜劇,如周星馳電影;
還有獵奇的都市奇案,都市艷情奇遇。
這些「港味兒」進入內地后,難免會「水土不服」。
有的面對審核制度,只能被斃掉,翁子光的大部分作品就是這個命運;
有的進行了改良,但是港味兒全無,比如徐克的《智取威虎山》,你還能說這是港片兒嗎?
有的原汁原味端上桌,內地觀眾也會買單,比如《怒火·重案》。
有的進行了巧妙轉換,也能大放異彩。
比如周星馳喜劇,如果只有粵語原版,市場傳播會遇到明顯瓶頸。
這時候石班瑜的配音,在打開受眾方面,就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那些經過篩選留下的「港味兒」,被反復使用,加工成了流水線產品,一次次刺激觀眾的味蕾,直到大家再也聞不到最初的味道。
比如充斥銀幕的《XX風云》《XX帝國》《XX風暴》,不過就是把槍戰戲換了個布景反復演了一遍又一遍;
比如周星馳的無厘頭喜劇,在他退居幕后之后,已經落后于時代,新一代的觀眾很難再欣賞這種癲狂的表演風格了。
而黃子華和翁子光做的事兒,就是將之前被遺忘的港味兒重新找了回來。
黃子華找到的港味兒,一般人確實也玩不來。
在電視劇中,黃子華多扮演的是那種賤兮兮的角色,很像脫口秀舞台上的他,觀眾尚能接受。
但到了大銀幕上,這種表演就很有違和感,觀眾不買賬了,黃子華也成了「票房毒藥」。
後來黃子華是怎麼開竅的呢?
他是用電影題材來發揮自己的語言優勢,而不是把自己框定在一個固定的賤兮兮的角色里。
比如2018年的《棟篤特工》。
這個名字本身就和黃子華的「棟篤笑」進行了嫁接,題材給他提供了足夠舒適的表演空間,他只要輕松地演就可以,不需要維持賤兮兮的人設。
比如去年的《飯戲攻心》。
這部戲說白了就是港版情景喜劇,題材本身就是靠大量的對白撐起來的,黃子華演了一個深情男主,但依然能靠題材本身發揮自己的語言優勢。
還有最近上映的這部《毒舌律師》。
片名即答案,這是一部律政戲,黃子華扮演律師,本身就需要大量的台詞,他的性格設定如何都不影響他展現自己的伶牙俐齒。
你看看,黃子華就是靠小成本、小卡司、小制作,以「粵語梗」為突破口,打了翻身仗。
因為香港本身就是個小小的彈丸之地,港餐廳主打的就是小巧精致,黃子華的氣質和港片對上了,瞬間大放光彩。
當然,「粵語梗」雖然夠港味兒,但內地觀眾看不懂,這是黃子華目前面臨的問題,也是他在內地沒有票房號召力的根本原因。
但至少他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。
翁子光找到的,又是哪一股港味兒?
《風再起時》是一次有意義的試錯,在完成自己的大片心愿后,翁子光心平氣和地回去拍自己擅長的案件題材了。
他就適合拍那種獵奇兇案,他就喜歡關注社會的邊緣人群,過去他曾為此感到羞恥,現在他和自己達成了和解,并且一步步完成升級。
他拍《風再起時》是想讓更多人看到他,他監制《正義回廊》是想讓觀眾對自己看得更深。
《微交少女》是一部純粹的獵奇之作;
《踏雪尋梅》改編自真實的故事,在兇殺案的噱頭之下探討了三個個體面對命運時的艱難抉擇。
突出兩個字:人性。
《正義回廊》則更進一步,改編自2013年一宗轟動全港的「逆子弒親案」 ,同樣有重口味的案件還原。
但除了探討究竟誰是兇手外,更用大量的法庭辯論戲來質問法庭存在的意義,究竟是伸張正義的舞台,還是模糊真相的表演秀場。
突出兩個字:制度。
可以看到,即使是在破銅爛鐵里,翁子光也在辛勤播種,一點點培育出了耀眼的花。
用聞一多的詩歌來形容:「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,這里斷不是美的所在,不如讓給丑惡來開墾,看他造出個什麼世界。」
值得一提的是,就在《正義回廊》資源流出的當天,香港又發生了一起名媛案,警方透露的細節讓人咋舌,和《正義回廊》中呈現得很像,甚至更加血腥。
我們因此可以明白,翁子光拍攝的「都市傳說」,還真只不是遙遠傳說;
電影中所謂的重口味場面也不是故意吸引眼球,很可能是對現實的真實描摹;
電影本身也不是嘩眾取寵,反而具有相當深刻的警世意義。
翁子光面臨的問題是,如何讓他之后的作品過審,讓這股略重口的港味兒端上內地的餐桌。
他現在的做法就是將目光瞄準內地,用港味兒來烹飪內地的食材。
這個過程他已經堅持了好多年。
他曾試圖將2011年的「魯榮漁2682號慘案」搬上銀幕,并且寫了劇本《海祭》,前后改了10稿,最后不幸夭折。
而他待拍的電影《桂花飄鄉》《中國緝毒密戰》,全都是和內地的電影人合作,拍攝發生在內地的犯罪案件。
他會被同化,還是能保留「港味兒」,我們拭目以待。
通過黃子華和翁子光的例子,我們能夠明白。
港片里的港味兒,明面符號是警隊、黑社會、無厘頭、武俠、僵尸、風月。
然而港味兒能成功的內核,在于小,在于精,在于專。
每個人專注于一兩塊領域,并開發到極致。
慢慢地這些電影才能形成風格招牌,共同匯聚成香港影壇的盛世篇章,讓港味兒浸透一片天。
但這種「小、精、專」也注定了,港片貧瘠是早晚的事。
在當下的時代,電影市場已經有了新的定義標準,也有明確的邊界。
只剩走套路的港片,很難再成為華語影片的主流。
不過港片依然可以保留其特色,成為華語影壇一抹別樣的調味劑。
就像黃子華、翁子光現在做的一樣,當然,前提是放下對票房的執念。
只是隨著這代人老去,港片終會有燭盡燈滅的一天,帶著同樣沒落的「港姐選美」作為陪葬品。
對此我們也大可不必太過惋惜。
任何一個時代,電影市場的主旋律都是利。
逐利內卷出了上世紀港片的輝煌,未來也會卷出新時代的電影盛世。
潮起潮落,花謝花開,變換的只是不同的面孔和風格表現。
時代車輪滾滾向前,沒人能左右時代,也沒有誰能一直吃時代的紅利。
重要的是,沿著時代的潮頭,破浪前行。
繼續書寫電影的傳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