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好的離開方式是什麼?
像李小龍那樣,年紀輕輕就走了,他就成為一個傳奇,如果是我,比如拍《十二生肖》跳火山死掉,這也是一種最漂亮的收尾。
——成龍《還沒長大就老了》。
2012年12月20號,在陸續經過幾次轉型失敗后,暌違3年,原汁原味的龍氏動作片《十二生肖》上映了。
電影一經上映就引起空前熱潮,最終斬下8.81億票房。
用現在的眼光來衡量的話,這8.8億票房或許并不驚艷,
畢竟在華語電影飛速發展的現在,一部小成本愛情電影都能輕松破8億。
但是我們必須要知道,那可是在十多年前。
當時,《十二生肖》與另一位票房大鱷打得難舍難分,兩部電影幾乎霸占了院線的70%排片率,然而在這種獅子嘴里搶肉吃的情況下,仍然打下8.8億,創造成龍在內地的又一個新紀錄。
那位票房大鱷,正是打開十億票房時代的《泰囧》。
有一句老話是這樣說的,在任何賽場上,人們記住的永遠只有第一名。成龍就是很好的例子。
當然,《十二生肖》對于所有龍迷而言,也是一場值得歡呼的勝利。
在票房成功之余,電影中的動作喜劇也帶給了影迷久違的親切與滿足,而對于成龍在宣發期間多次強調這是自己最后一部搏命電影,人們也并沒有在意,權當是一場心領神會的「話題炒作」。
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成龍是認真的。
從《十二生肖》之后,成龍的作品便一落千丈,打戲急劇減少,畫風也變得滑稽,連班底都多為新人抬轎,可以說除了一部《英倫特工》之外,這幾年成龍的作品都不太盡如人意,就連我這個忠實龍迷都懶得點開成龍近期的電影。
到底發生了什麼?
一切還得從《十二生肖》開始說起。
那是一次去澳大利亞找爸爸媽媽,太陽快落山的時候,我趴在廚房的台子上悶悶不樂,爸爸正在準備晚餐,他慢慢地轉過身來問我:
「兒子,我已經60歲了,但還能做飯,我可以靠做飯謀生,你現在才20歲,你到60歲的時候還能打嗎?
70年代末時,房道龍對成龍說道。
拍攝《十二生肖》,成龍從57歲拍到58。
那是成龍的第100部電影,整個故事構思用了7年時間,拍攝用了不到2年,為了這部電影成龍煞費苦心,不惜耗資3億投資傾情打造,當時洪金寶、爾冬升為了縮減成本還提議用綠幕拍攝風光戲,而成龍執意要求帶著全組全世界奔走。
拍風洞,就真在當地做一個風洞。
拍火山,就真去瓦努阿圖找活火山。
整個拍攝過程光是差旅費就花費幾百萬,如此大費周折只是因為成龍想拍出一部真正的「龍氏」電影。
到底什麼才算「龍氏」電影?
按照成龍的話說,就是一切都來真的,要真景,真打,真情況,成龍操持著將近60歲的身子到法國尚蒂伊古堡吊威亞,在火山腳下玩高壓彈射,高速公路上跑滑輪服,動作戲份完全減當年。
在為觀眾負責的同時,接近六十還在搏命的成龍,也是在為自己的輝煌踐行。
一:萌生退意
事實上,成龍早就萌生了隱退計劃,在拍攝《十二生肖》時,這個想法尤為強烈。
他時常在想,與自己同期的動作演員們,包括施瓦辛格、史特龍等等,早就開始拍攝槍戰片,動作幅度小,效果也有,算是動作演員的共同退路。
而他四十幾歲時就有了轉型的想法,每次回到賓館那種鉆心的痛一直在提醒他日漸崩塌的身體狀況,他也不想有一天粉絲看到成龍垂垂老矣還要拍打戲,罵自己可憐。
所以從2008年口碑失利的《功夫之王》開始,成龍相繼拍攝了《新宿事件》、《功夫夢》、《大兵小將》等電影,我們可以看到成龍的作品動作戲上開始減少,反而在劇情深度上更精進。
正如自己所說,他在嘗試轉型。
但成龍又不想讓粉絲難過,就像《我是誰》中在鹿特丹一躍而下的滿腔孤勇,
他也總是激勵自己, 還能博一下,還能拼一下。
說不服老也好,說為給自己一個結果也罷,于是就有了這部《十二生肖》。
該片本來叫《飛鷹計劃3》,前兩部分別是南斯拉夫撞壞后腦的《龍兄虎弟》,另一個則是胸骨開裂的《飛鷹計劃》,每一部都險象環生,每一部都精彩絕倫,選這個片名與題材,成龍是鐵了心要回一下當年之勇。
但隨著殺青結束,他終于接受了現實。
二:成龍老矣
拍攝過程中有一場戲他記憶猶新。
講的是成龍要穿過一個畫框去揣一位演員,試了好幾次效果都不太滿意,結果有一次剛開始擺動,威亞的鋼絲斷裂,成龍懷抱著畫框應聲而落。
當時畫框是將成龍框住的,也就是說他腰下也有很高的一部分畫框,當成龍落下后,腰部正好撞在畫框上。
那個力度,說腰部被掄了一悶棍都不為過。
當時整個劇組都嚇壞了,攙扶著成龍起來查看身體狀況,同組的張藍心回憶說, 翻開成龍的背后,腰上都是血。
經過簡單的包扎和休息后,成龍仍然堅持拍完那場戲。
禍不單行,緊接著成龍又在拍攝現場被狗咬到,從小天不怕地不怕,只怕打針的他,還要遭受四針狂犬疫苗之苦。
再然后又拍火山墜落戲。
劇組找來高壓彈射器讓成龍躺在上面模擬墜落的瞬間,一開始為了保護成龍,調試的力度不大,反復試過幾次后,成龍為了追求效果,執意將參數調到最大,按下了發射鍵。
然后,成龍又撞到側身,導致右眼出血,肩傷復發。
當然,這并不是成龍在賣慘。
通過幕后紀錄片中成龍的神情語態不難發現,令成龍悵惘的不是受傷,而是曾經信手拈來的動作,如今要反復要試好幾次才能成功,出來了也不漂亮。
與其說痛苦,不如說是無奈,一種對身體失控的無奈。
強弩之末,成龍幾乎是咬著牙完成這一部《十二生肖》。
也正是因此,他在不少采訪中也坦然接受身體的抗議,祈愿粉絲們能夠原諒自己的力不能及。
三:心境轉變
年輕時,成龍拍戲講究的是「飯前一飯后一」,什麼意思呢?早上7點開工,他12點才到,到場后二話不說就拍一條,因為前一天喝大酒眼脹臉腫,所以不拍特寫,只拍遠景。
拍完后就12點半了,遂吃飯,吃完飯成龍就跑到專門的休息室睡覺,一覺就睡到下午四五點,醒來頂著睡眼惺忪的臉再拍一條,然后就又吃晚飯,等吃完晚飯天色早就暗下來了,劇組也不得不下班。
而成龍呢?
休息了一天精神抖擻,又帶著兄弟們花天酒地去了。
這就是「飯前一,飯后一」,讓一百多號等他一整天,他就拍兩條戲,老夫聊發少年狂,成龍都覺得自己討厭。
等上了年紀后,比起在銀幕前逞英雄、當霸王,成龍反而對幕后統籌更感興趣,整個都變了一個人。
比如,他拍戲再苦再累也沒怨言,但唯獨看到搭建場景,由于焊接現場沒有排風機烏煙瘴氣,幾位焊接師傅鼻孔都冒黑毛時大怒了一場。
他對著負責人破口大罵,帶著韓三平、張宏森進現場反應,即使自己掏錢也要給工人裝上排風機。
再比如,他會為所有工作人員作規劃。
哪里是抽煙的地方,哪里是喝茶的地方,吃飯時要排隊,吃飯后要自己疊好碗盤,一切都有明確指標,井然有序,成龍的朋友來探班被眼前的一幕幕驚到,不禁連連稱贊:
大哥,你這就是軍隊!
最后成龍徹底「走火入魔」,已經作為出品人、導演、主演身兼數職的他,又開始摻和美術指導、攝影、場務經理、生活制片 、燈光、音樂、道具、等等15項職務,一不小心就拿到了吉尼斯世界紀錄。
「一部影片中身兼職務最多的電影人」
再加上吉尼斯送來的「表演特技最多的演員」認證,拍完《十二生肖》,成龍就拿到了兩個吉尼斯世界紀錄。
他甚至學會了觀察,
到達瓦努阿圖后,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灼熱的火山,而是當地凋敝的生活條件帶來的蒸蒸生活氣息。
他回憶道:到達酒店后,我與大家會和,我看到大家都在那里交頭接耳聊著拍攝的事兒,居然沒一個人拿手機,真是太陽打西邊出來了。
回頭一問,原來是因為條件太差沒有信號,但看著眼前放下手機面對面談話的人們,他的心里是高興的,甚至還想讓房祖名來體驗生活。
如果對成龍咨詢有所留意的朋友會有一個大概的印象。
近年來成龍呼吁環保,提倡解約,投身公益,對娛樂亂象針砭時弊,從默默做公益到耳提面命,這一切的爆發點就是在《十二生肖》之后才開始的。
退意的萌生,身體的潰敗,心境的轉變,那個自幼崇尚Cowboy自由精神的小孩,搖身一變,成了心系天下的儒學子弟,懸崖之上,也再不會有那位一往無前的銀幕英雄。
最后,電影由于制作周期過長被《辛亥革命》搶了先,成了101部作品,而電影中成龍搏命的演出,也被幾個威亞參與的動作喧賓奪主,變成影迷「成龍老矣」的佐證。
到如今,成龍應允了自己的諾言,在《十二生肖》之后,再也沒有拍攝過大幅度的動作電影。
從《功夫瑜伽》、《鐵道飛虎》中逐漸交棒給新人,再到《急先鋒》中不跳樓改走樓梯。
現在回看,《十二生肖》對于影迷而言,它的意義到底是什麼?
或許是昭示著:
屬于成龍的動作片時代,已經悄然落幕。
成龍并沒有離開我們,而是換了一種方式。
年輕時搏命是因為人微言輕,只能用拼命來震懾世人,現如今身子老了,取而代之的是蜚聲國際的知名度,身體垮了,但他的聲音更響亮,也更為寬廣。
《大兵小將》的家國,《天將雄獅》的反戰,《功夫瑜伽》的文化,《絕境逃亡》的和平,其實每一部成龍的作品中,都能尋覓到他的精神內核。
「我希望大家看了成龍的電影,嘻嘻哈哈之余,收到我傳達的一點信息,就夠了。」
至少,他還在為電影燃燒自己,
不是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