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
快訊
奇聞大曝光
趣味科普
勵志人生
遊戲資訊
社會新聞
全部
    
80年代風起云涌,90年代梟雄輩出,香港電影終在2002劃上不甘句號!
2022/12/07

ADVERTISEMENT

2003年,在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上,《無間道》收獲年度票房冠軍的同時,一舉奪得包括最佳電影、最佳導演、最佳編劇、最佳男主角在內的七項大獎。

頒獎嘉賓吳思遠站在台上,面對著台下的電影人,說出一番加油鼓勁的話:

「香港電影史上曾經有過很多次起伏,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,香港電影人從來沒有放棄,始終抱著必勝的信心。

今日,是香港最困難的時候,我想我們電影人必然會企出來,和我們全港市民一起,我們要打贏這場仗,要令香港走出困境。

有香港就有香港電影,香港電影不死,香港不會死。」

當時台下坐著周潤發、劉德華、郭富城、梁朝偉、鄭伊健、洪金寶、鄭秀文、朱茵、吳君如等眾多實力明星,大家躊躇滿志,都相信只要這個班底還在,香港電影就不會死。

為紀念剛剛去世的張國榮,當晚四大天王同台演唱《當年情》

誰知隨著《無間道》的落幕,曾經黃金時代的導演們紛紛北上拍片,本土制作日漸凋零,香港電影亦告別一個時代。

一、60年代電懋、邵氏、長城三足鼎立,邵氏終成市場霸主

1909年,美國人賓杰門·布拉斯基在上海創辦亞細亞影戲公司,同年來到香港,拍攝警匪短片《偷燒鴨》,由梁少坡自導自演。

這是香港本土拍攝的第一部電影,雖只是一部短片,卻拉開了香港電影史的序幕。

(亞細亞影戲公司演職員合影)

但當時的亞洲電影中心并不在香港,而是在繁榮的上海灘。直到50年代,隨著但杜宇、岳楓、程步高、朱石麟、費穆等大批電影人才流入香港,香港電影才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。

(晚年的但杜宇)

其后,電影界涌現出「國語四大」長城、鳳凰、邵氏、電懋;「粵語四大」新聯、中聯、光藝、華僑這八家最具實力的電影公司。

到了50年代末期,電懋、邵氏、長城三家公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,在香港電影市場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。

1961年,位于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投入營業,標志著邵氏影業輝煌的開始。

1964年6月20日,電懋創始人陸運濤與其妻子等共57人參加第11屆亞洲影展,在回程途中卻遭遇空難事故,這57位電懋骨干全部遇難,令電懋元氣大傷。

其后電懋公司由其胞妹夫朱國良繼承,但發展大不如前,逐漸從市場競爭中敗下陣來。

60年代邵氏終成香港電影市場龍頭,坐擁李翰祥、張徹、胡金銓、楚原四大導演;王羽、姜大衛、狄龍、傅聲等一眾賣座明星。

其創作題材也日趨多元化,武俠片、槍戰片、歷史片、愛情片、災難片等各種商業類型都有涉及,在亞洲地區影響力巨大。

當時有5部破百萬大片《梁山伯與祝英台》、《獨臂刀》、《金燕子》、《大刺客》、《珊珊》皆出自邵氏。

「邵氏出品,必屬精品」這八個字成了邵氏打在廠牌Logo上的宣傳標語,也是其對自身電影質量的自信。

二、70年代邵氏、嘉禾龍爭虎斗,嘉禾步步為營笑到最后

俗話說:「患難易共,富貴難同」,邵氏電影工廠在繁榮發展的背后,其陳舊落后的管理和分配制度,卻令員工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。

當時邵氏嚴格按照員工合同制發薪水,其導演和演員無論拍出的電影多賣座,得到的也是依照合同分配的薪水。

這種分配制度顯然不利于激勵員工創作上的欲望,即使像李翰祥這樣的頂梁柱,每月到手的薪水也只有8000元港幣。

矛盾的是,為了招兵買馬,邵氏一邊花重金從別的公司挖角;一邊對公司的老員工各種剝削壓榨,這些都讓那些忠心耿耿的員工們心寒。

到了70年代,胡金銓、李翰祥、鄒文懷、楚原、張徹等人都相繼離開了邵氏,大量的人才流失也導致公司的發展陷入困境。

其中,鄒文懷是在邵逸夫身邊工作了13年的老臣,卻因與邵逸夫的夫人方逸華不和而被迫辭職,還挖走了梁風、何冠昌兩員干將。

這三人同氣連枝,決定聯手在電影圈干出一番事業,他們集資200萬港元,買下了國泰片場舊址作為根據地,成立嘉禾電影公司。

嘉禾與邵氏,正如武俠世界中的武當和少林一般,自此拉開了16年爭斗的序幕。

(何冠昌和鄒文懷)

初期的嘉禾發展并不順利,推出的《天龍八將》《鬼怒川》等片市場反響都很一般,但鄒文懷很快遇到了他的貴人。

從美國返港的李小龍,找到邵逸夫希望加入邵氏,他提出拍一部片要拿1萬美元,又要求對電影劇本把關,但這些條件都令邵逸夫難以接受。

鄒文懷嗅到了機會,主動聯系李小龍,最終用誠意打動了他,以1.5萬美元的片酬,簽了2部電影。

1971年,《唐山大兄》以320萬港元票房,刷新香港電影票房紀錄;

1972年,《精武門》又以443萬港元創造新高。

同一年,李小龍又自導自演了《猛龍過江》,以531萬港元登上榜首;

之后,與華納合作的《龍爭虎斗》,又把嘉禾電影推向國際市場。

李小龍先后與嘉禾簽了6部片約,即使他在1973年7月20日突然去世,嘉禾仍能拿他已經拍好的電影素材,剪出了《死亡游戲》和《死亡塔》兩部電影。

這些功夫片的市場反應都相當好,令嘉禾掘得第一桶金,也在香港電影圈站穩了腳跟。

有別于邵氏的員工合同制,嘉禾引用西方更加自由開放的獨立制片人制度,讓電影人成立子公司并參與票房分成。

依靠這種先進的管理模式,嘉禾又從邵氏挖到許冠文和洪金寶兩員猛將,這一文一武的組合令嘉禾電影走向了輝煌。

三、80年代風起云涌,新藝城驚艷十年,嘉禾穩扎穩打

80年代的新浪潮運動,是香港電影風起云涌「崛起」的開端。

徐克、許鞍華、嚴浩、方育平、余允抗等留學歸國的年輕編劇和導演,從歐美學到了更加系統化和商業化的電影拍攝技巧和管理模式,他們為香港電影注入了新鮮的血液。

這些留學生們先是加入當時各大電視台歷練,待羽翼豐滿后,便投入電影市場,拍出了個性鮮明的代表作。

這其中《瘋劫》、《撞到正》、《地獄無門》、《兇榜》、《點指兵兵》等片皆是挑戰感官極限的Cult大作,雖驚世駭俗,卻難以得到市場的肯定。

這些人才華橫溢,被各大電影公司收編后,很快展露出自身的實力。

1980年,在金公主娛樂有限公司的資金支持下,麥嘉、黃百鳴、石天三人合作創辦了新藝城影業。

麥嘉、石天、黃百鳴三人又集結了徐克、施南生、曾志偉、泰迪羅賓,組成一個七人的創作小組,日后這個組合被稱為「新藝城七怪」

在這「七怪」的集體創作之下,誕生了《滑稽時代》《鬼馬智多星》《搭錯車》等賣座好片。

這其中尤以《最佳拍檔》系列最為出色,其前三部從1982年到1984年連續三年占據票房榜首,實現了不可思議的票房三連冠。

1986年由徐克監制、吳宇森執導的《英雄本色》,又以3465萬港元票房刷新了票房紀錄,這部電影影響了整個亞洲電影市場,標志著香港電影進入了成熟的商業片時代。

但新藝城并沒有影響到嘉禾的發展,繼許冠文和洪金寶之后,1980年嘉禾又迎來了日后倚仗20多年的公司頂梁柱——成龍。

「七小福」的陳港生,原藝名元樓,1976年簽約羅維影視公司,羅維有意將他打造成「李小龍2.0」,便給他改了藝名「成龍」。

然而「李小龍模式」并不適合成龍,刻意模仿李小龍的成龍,在鏡頭前顯得呆板、木訥、傻里傻氣,絲毫沒有觀眾緣。

在推出幾部電影皆票房慘敗之后,羅維也接近放棄。其后他把成龍借給吳思遠,后者卻拍出了《蛇形刁手》和《醉拳》兩部賣座好片。

這讓成龍發現了自身的價值,于是他決意離開羅維影業,經歷一番波折之后,最終加入了嘉禾。

有了洪金寶和成龍,嘉禾在整個80年代都立于不敗之地——成龍的《師弟出馬》、《龍少爺》、《A計劃》系列、《警察故事》系列;洪金寶的《鬼打鬼》系列、《五福星》系列、《皇家師姐》系列、《僵尸先生》系列皆是影響一個時代的經典。

嘉禾的獨立制片人制度,給了這對師兄弟極大的創作自由——洪金寶有「寶禾」,成龍有「拳威(后改為‘威禾’)」

但兩人都非池中物,洪金寶想法多;成龍愛花錢,這些都讓老板鄒文懷頭痛不已。

洪金寶原來和麥嘉、劉家榮創立了「嘉寶影業」,到了1980年宣布解散。

被嘉禾收編后,雖名義上是其子公司「寶禾」的老板,創作上卻受到嘉禾的約束,于是不甘心久居人下的洪金寶,在1984年又和岑建勛合伙創立了「德寶電影」。

此外,洪金寶還擁有一家以獨立制片模式運營的「寶祥影業」,雖然「寶禾」為嘉禾拍了不少賣座的好片,但洪金寶另起爐灶的騷操作還是令嘉禾大為惱火。

加上80年代末「寶禾」推出的幾部電影接連失利,嘉禾漸漸放棄了洪金寶,將扶植的重心放在成龍身上。

但成龍也不是省油的燈,他雖沒有那麼多「門道」,卻一心要把自己的電影推向國際市場。

因此成龍的每部電影都會爭取到國外去取景,雖然拍出來的電影質量有目共睹,卻也十分燒錢,一不小心就要賠本。

像《奇跡》《飛鷹計劃》《霹靂火》這些電影票房雖然都很多,卻都因為投資巨大而難以收回成本。

為此嘉禾高層想了很多主意來限制成龍,包括不讓他自己執導電影,但這些主意都收效甚微,

這些隱患為嘉禾日后的衰落埋下伏筆。

而在新藝城和嘉禾這兩大公司的雙重夾擊下,接近流失人才的邵氏逐漸失去了市場競爭力。

邵逸夫看到電視行業尚有發展空間,便在1985年宣布停產,賣掉了旗下的電影院線,將公司業務全面轉入電視劇行業。

四、90年代永盛影業崛起,香港電影梟雄輩出、盛極一時

然而進入90年代,新藝城便因分配不均和創作理念分歧等問題倉促解體,前后僅存10年。

因不滿新藝城只拍喜劇片的徐克,從1984年便與幕后公司金公主搭上線,離開新藝城,和老婆施南生成立電影工作室,開啟自主創作之路。

徐克大膽啟用程小東、杜琪峰、鐘志文、林嶺東、嚴浩、陳木勝、李惠民等導演,拍出了如《倩女幽魂》系列、《笑傲江湖》系列、《驚魂記》、《古今大戰秦俑情》、《棋王》等好片。

加入嘉禾后,徐克又啟用昔日的「少林小子」李連杰拍攝《黃飛鴻》系列,在電影圈掀起一股武俠片風潮。

黃飛鴻是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,其故事最早被胡鵬、關德興于1949年搬上銀幕,關德興也是香港人公認的「正牌黃飛鴻」。

徐克卻將黃飛鴻年輕化,并加入清末動蕩的時代背景,令《黃飛鴻》系列故事帶著歷史的厚重感。

這些改變令電影呈現出有別于傳統功夫片的獨特魅力,李連杰出色的表演也得到觀眾的肯定。

相繼推出三部曲之后,李連杰一時間成為香港電影圈最炙手可熱的功夫明星,身價直逼如日中天的成龍。

但已經擁有成龍、洪金寶這兩塊招牌的嘉禾并沒有將李連杰放在眼里,發生合同糾紛時也沒有選擇站在他一邊,這導致李連杰最終離開自立門戶。

另一邊,創辦于1987年,已經擁有周潤發、周星馳、劉德華、王晶等大牌的永盛電影公司,卻主動向李連杰伸出橄欖枝。

1992年因利智生意失敗欠下巨額債務,李連杰急于為她填坑,與永盛簽下3年拍6部電影的合同。

其后,從1993年到1998年的6年間,李連杰共為永盛拍攝了7部電影。

這其中《黃飛鴻之鐵雞斗蜈蚣》、《黃飛鴻之西域雄獅》兩部黃飛鴻電影皆取得票房佳績,《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》、《給爸爸的信》、《冒險王》、《黑俠》、《殺手之王》亦收獲良好口碑。

當然,周星馳、劉德華和周潤發也是永盛的兩張王牌。

周星馳的《賭俠》系列、《鹿鼎記》系列、《逃學威龍》系列、《唐伯虎點秋香》等片都十分賣座;且周星馳電影投資少、票房高,在「雙周一成」

中性價比最高,90年代的周星馳就是香港電影公司爭搶的搖錢樹。

劉德華的票房號召力雖然沒有周星馳高,但他的明星效應同樣不可小視,且一向高產,佳作不斷。

《五億探長雷洛傳》系列、《至尊無上》系列、《摩登如來神掌》、《與龍共舞》、《整蠱專家》這些好片也深受好評。

周潤發雖然只為永盛拍了《賭神》和《賭神2》兩部電影,但這兩部佳作在1989年和1994年兩度登上全年票房冠軍寶座,足以證明他的實力。

因為這些大牌演員的助力,永盛在90年代逐漸發展壯大起來,且擁有與嘉禾抗衡的實力。

90年代的香港電影市場更加開放了,那些大牌明星也都很有想法,他們不再隸屬于任何一家公司。

像成龍雖是嘉禾的,也時常到其它地區拍戲;周星馳既為永盛拍戲,也參演東方電影的《家有囍事》,主演大都會的《審死官》和邵氏的《濟公》。

也有很多人擁有自己的公司,像李連杰有「正東」、劉德華創立了「天幕」、王晶有新峰影業,周星馳先創辦了「彩星」,拍《大話西游》把公司都賠進去了,后來又創立了「星輝」,一直堅持至今。

1992年香港本土上映的電影達到325部,其中票房超千萬的電影竟然達到41部之多。

周星馳主演的7部電影都排進了票房前20,且其中《審死官》《家有囍事》《鹿鼎記》《武狀元蘇乞兒》《鹿鼎記2》這5部作品占據票房前5,風頭一時無兩。

周潤發的《我愛扭紋柴》、李連杰的《笑傲江湖2:東方不敗》和《黃飛鴻2:男兒當自強》、成龍的《雙龍會》也都有不俗的表現。

90年代的香港電影真的是梟雄輩出,市場也達到空前的繁榮,幾乎所有的公司都賺錢了,其中1992年是香港電影發展最好的一年。

經歷了1992年的輝煌,1993年的香港電影市場達到空前的飽和,本土上映的電影多達380部,比前一年多出55部。

激烈的市場競爭導致殘酷的優勝劣汰,很多現在看來質量很好的電影,像《一刀傾城》《青蛇》《水滸傳之英雄本色》等都沒能取得好的票房。

值得注意的是,雖然周星馳的《唐伯虎點秋香》取得4017萬港元的高票房,但當年的票房冠軍卻是好萊塢夢工廠的《侏羅紀公園》(6190萬港元)。后者的成功標志著好萊塢CG特效正走向成熟,片中霸王龍的一聲怒吼,仿佛吹響了好萊塢電影進軍亞洲市場的號角。

也許有些人會說,1993年的電影市場還是非常繁榮的,但我們應該看到,電影全球化是20世紀末世界電影發展的大趨勢,與好萊塢成熟的電影工業比較,一向追求低成本賺大錢的香港電影就相形見絀了。

就拿特效質量來做比較,好萊塢電影一向追求「以假亂真」;港片則往往利用快速的鏡頭切換來將鏡頭呈現的瑕疵遮掩過去——這些鏡頭表現上的差距,放在一起做對比,就高下立見了。

因此,當90年代經歷特效革新后的好萊塢電影大規模殺到時,香港電影幾乎難以招架。

加上來自片商的投資縮水后,本土電影的投資風險也相對提高了,產量便會相應減少,投入的資金少,影片質量更難保證,這是90年代中后期香港電影面臨的困境。

市場環境不好了,便留不住人才——像成龍、周潤發、李連杰、吳宇森這些在海外也擁有一定人氣的電影人,都想要到外面去闖一闖。

因此2000年后電影人開始流失,香港電影從產量到質量都呈「衰落」的趨勢。

五、2000年后電影人流失,香港電影波瀾壯闊的40余年,終劃上不甘的句號

綜上所述,香港電影一步步走向沒落的原因,總結出來有三個:

1、好萊塢引進電影的巨大沖擊是其重要的原因。

在CG技術成熟之后,以往模型特效技術難以達到的效果,都可以利用CG特效完美呈現,這令好萊塢商業片畫面煥然一新,嶄新的特效技術使其電影在全世界都受到歡迎。

2、90年代末亞洲金融危機席卷香港,市場蕭條,電影業也受到極大的影響。

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」,沒錢拍電影,產量自然就少了;成本低,質量當然也上不去。

3、港片產量減少了,電影人還要賺錢吃飯,有實力的影星到外面去闖。

當時香港很多大牌明星都去了歐美,也有到內地拍戲的,還有很多轉向電視圈發展。人才的流失加速了香港電影的衰落,這是個惡性循環。

2000年之后,即使嘉禾這樣的大公司,也開始支撐不住了。2001年,嘉禾從好萊塢召回成龍,投資2億港元拍出《特務迷城》,希望能重震雄風,卻遭遇票房慘敗,虧損達1.5億港元。

嘉禾自此元氣大傷,一蹶不振,其后的5年只拍了2部電影,成龍也離開轉投英皇。

恰逢內地開放電影市場,滿懷激情的香港導演紛紛北上。年邁的鄒文懷卻已有心無力,他忍痛于2007年把股權賣給上海橙天娛樂,這標志著嘉禾時代的結束。

2002年,由劉偉強、麥兆輝執導,劉德華、梁朝偉領銜主演的《無間道》賣出5505萬港元,

在內地院線亦表演不俗,似乎讓港人看到希望。

無奈獨木難支,此后再無一片能夠與之比肩,香港電影的40年輝煌,終于劃上不甘的句號。

27張難得一見的圖片,每一張都讓你大開眼界
2023/11/24
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!一組罕見對比照,讓你眼界大開
2023/11/24
50張令人難以置信的照片:看起來假但100%真實,讓你大開眼界!
2023/11/24
20張不可思議的照片,證明了大自然才是真的藝術家
2023/11/24
一組「過去vs現在」的震撼對比照,感受時間的力量有多恐怖!
2023/11/24
21個大自然的「罕見瞬間」,一個比一個神奇,看得我手心冒汗
2023/11/24
28張活久見的照片:46億年前的隕石,世界上最大的燈光秀,看完知識大漲!
2023/11/23
無聊單調的生活過久了,會讓熱情的人變得麻木,這些「活久見」的30張圖,會令你眼界大開!
2023/11/23
貴州一懸崖上金色龍頭,常年不斷向外吐水,眾人走近一看不淡定了
2023/11/23
日常喝喝茶,吹吹海風,年薪120萬卻常年招不到人,「守塔人」的真相竟是如此
2023/11/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