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3年,是香港影壇的「 黃飛鴻年」。
這一年的港臺銀幕上,各路正牌山寨的黃師傅滿天飛。
光是徐克本人就參與了3部黃飛鴻正牌電影,其中包括李連杰版《 黃飛鴻3獅王爭霸》,以及趙文卓版《 黃飛鴻4王者之風》,其中以《獅王爭霸》最為成功,賣了2700萬票房。
李連杰與嘉禾分道揚鑣後,與王晶合作了一部《 黃飛鴻之鐵雞鬥蜈蚣》。雖然影片被拍成了一部王晶式無厘頭鬧劇,但因李連杰主演,最終還是收穫了1800萬的票房。
而徐克也與袁和平在同年合作前傳性質的電影《少年黃飛鴻之鐵馬騮》。
以上四部電影,都有徐克和李連杰參與,算是當時銀幕上的正牌黃師傅。
除此之外,同年還有很多跟風趕工的山寨黃飛鴻電影。
比如:《黃飛鴻》首部中的梁寬扮演者元彪,和午馬合作了電影《 黃飛鴻之鬼腳七》;
袁和平同年指導的電影《英雄豪傑蘇乞兒》中,找來李連杰師兄 王玨飾演黃飛鴻;
還有李力持與譚詠麟再度合作的惡搞版黃飛鴻電影《 黃飛鴻對黃飛鴻》。
以上七部電影,票房最差的《鐵馬騮》也收穫了680萬的票房,而且該片後來被美國大導演昆汀引進到了北美院線重映,最終大獲成功,可以說是徹底扭轉了影片上映時的慘澹票房。
但是相比以上七部電影,93年黃飛鴻電影大戰中,輸得最慘的要數張鑫炎導演的《 黃飛鴻之男兒當報國》。
影片請來了李連杰在北京武術隊的大師兄 王群擔當主演,劇情人設高度雷同李連杰版,但可惜畫虎不成反類犬,香港僅上映7天就下架,最終只收穫了 48萬港幣的票房。
然而此片雖然上映時票房口碑雙撲街,卻在內地經常被電視訊道重播,成為很多人童年記憶裡的經典武俠片。
本期被遺忘的港片,就來回顧一下這部電影——
《黃飛鴻之男兒當報國》
Fist from Shaolin
影片由福建電影廠與香港銀都影業合拍,因而也曾在內地上映過。
香港片名是為了蹭黃飛鴻的熱度,所以取名《黃飛鴻之男兒當報國》,而在內地,該片的主要宣傳點來自于拍過經典功夫片《少林寺》的導演 張鑫炎,因而被改名叫做《少林豪俠傳》。
電影中將黃飛鴻設定為南派少林傳人,但片方又非常投機地在片頭[插·入]了一段李連杰版《少林寺》的畫面,所以可以看到在《將軍令》的旋律中,李連杰飾演的少林弟子練武的場面。
伴隨旁白介紹,畫面轉到海邊沙灘。
影片對徐克版《黃飛鴻》開場全盤模仿照抄,都是以黃飛鴻在夕陽下帶領民團弟子練武的場景作為開篇,這段戲無論是色彩還是機位構圖都是在模仿李連杰版。
黃飛鴻的扮演者是八十年代內地著名武打明星 王群,他和李連杰一樣出身北京武術隊,是李連杰的大師兄,同時也是中國第一代武打明星。
早在1979年就參與拍攝過武打片《塞外奪寶》,八十年更代出演過不少經典武打片,如《俠女十三妹》、《金鏢黃天霸》、《神丐》等,對于年輕觀眾而言,可能更熟悉是他和吳京出演的武俠劇《太極宗師》。
片中對于徐克版《黃飛鴻》中的人物關係也是完全照搬,十三姨的扮演者是女星 郭秀雲。
此外還有 黃一山飾演的牙擦蘇,演梁寬的 譚俏在徐克版《黃飛鴻》中是黃師傅徒弟淩雲楷,徐克版《黃飛鴻》中的沙河幫老大 邱建國,當了本片中也延續了其惡人的形象。
再說故事,影片的很多橋段和情節,都讓觀眾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。
晚清期間, 黃飛鴻(王群 飾)作為南派少林武功傳人,在佛山一帶頗有盛名。
這天,黃師傅帶著兩個徒弟梁寬(譚俏 飾)及牙擦蘇(黃一山 飾)去往廣州,打算接即將留洋歸來的 十三姨(郭秀雲 飾)。
路上,師徒三人經過廣州境內的鐵路工地,好事的徒弟梁寬和牙擦蘇私自玩起了鐵路上的軋道車,沒想到引得工程總管 十一少(計春華 飾)的不快,仗著一身武功,就要出手教訓梁寬和牙擦蘇。
黃師傅本不願意多生事端,可十一少心胸狹隘,對黃師傅嫉恨起來。
等黃師傅趕到碼頭,卻發現記錯了十三姨船隻的到港時間,提前到碼頭的師徒三人只能暫時停留在廣州,途中偶遇一街頭賣唱的歌女小蘭被本地黑幫流氓欺負。
徒弟梁寬路見不平,打跑了流氓,卻沒想到,這夥流氓屬于本地幫會關帝廳。
關帝廳是當地最大的黑惡勢力,仗著與廣州提督和洋人買辦有關係,橫行黑白兩道,專門做無法無天的買賣。
不久,廣州城內的賣豬肉為生的小販豬肉榮,意外從關帝廳手下救下了一名身受重傷的男人何昌,頗有正義感的豬肉榮與關帝廳的打手們發生糾紛。
黃師傅經過此地,出手打跑了關帝廳,救下了受傷男人和豬肉榮。
而關帝廳的地下頭目,正是作惡多端的十三少,導致他與黃師傅之間再次結怨。
黃飛鴻師徒多次打跑了關帝廳,因而深受豬肉榮等當地居民的愛戴。
豬肉榮懇請黃師傅能夠留在當地開辦「寶芝林」,設館授徒,除惡揚善。
黃師傅答應下來,當即收豬肉榮為徒,並決定留在廣州籌建寶芝林分號。
寶芝林開張當天,十一少竟然派了一隻獅隊前來搶青搗亂,黃師傅親自上陣,打敗了另一隻獅隊。
十一少一計不成又生一計,他暗中挑唆洋人買辦查理,讓黃飛鴻與之展開交手。
好在黃師傅技高一籌,打敗了洋人買辦,而這時歸國的十三姨恰好趕回寶芝林。
懂英文的十三姨幫黃飛鴻向洋人解釋事情原委,十一少陰謀未能得逞。
歸國的十三姨行為舉止都很洋派時髦,讓古板的黃師傅很不適應,倒是深受徒弟們的喜愛。
牙擦蘇愛慕黃師傅之前救下的歌女小蘭,奈何小蘭對她無意,轉而投身尼姑庵。
熟料當地的尼姑庵表面上是佛堂聖地,暗地裡卻做著私娼皮肉生意。
十三姨得知此事後,決定幫牙擦蘇解救出小蘭,于是女扮男裝和徒弟一起來到尼姑庵。
沒想到卻冤家路窄,又一次撞上了寶芝林頭號仇家十一少。
十一少來尼姑庵是約當地隻手遮天的胡提督見面,多年來十一少仗著胡提督撐腰,暗中從事販賣鴉片、人口等罪惡勾當,胡提督也從中分得大筆利益,雙方牽涉很深。
十一少拆穿了梁寬等人的面目,胡提督大怒,出手打傷了徒弟梁寬和牙擦蘇。
好在黃師傅及時趕到,胡提督不願意將事情鬧大,只好暫時放過黃飛鴻。
事後黃師傅怪罪徒弟和十三姨招惹是非,並對小蘭自甘墮落的行為感到非常不齒。
十三姨卻替小蘭解釋,小蘭身世悲慘,因家境貧寒才淪落風塵,只為賣身葬母。
十一少一直視黃為心腹大患,想要借助胡提督之手將其除掉。
十一少向胡提督告發,聲稱黃飛鴻勾結亂党,原來,黃飛鴻和豬肉榮之前救下的受傷男人何昌,其實是同盟會革命黨。
胡提督帶著兵馬來寶芝林問罪,黃師傅為保全弟子性命,甘願入獄,結果被胡提督酷刑淩辱。
歌女小蘭得知黃師傅受難,感念黃師傅的恩情,于是答應主動獻身給胡提督,來換取黃師傅的性命,而十三姨也說服了洋人買辦查理,讓其幫忙從中說和。
胡提督不願意得罪洋人,只好答應釋放黃師傅,但同時下令將寶芝林等人逐出廣州。
黃師傅只好黯然離開廣州,然而在經過城外的鐵路工地,得知十一少和胡提督暗中勾結,拐賣人口的罪證,讓黃師傅大為憤慨,決定出手消滅關帝廳。
黃師傅帶著十三姨和徒弟兩人,夜闖關帝廳所在的碼頭,最終大破關帝廳。
十一少見不敵黃師傅,于是請胡提督出馬,想要亂槍打死黃師傅。
危急時刻,小蘭替黃師傅擋槍,黃師傅率領徒弟與清兵展開混戰。
一場惡戰後,十一少自食惡果,而作惡多端的胡提督也命喪黃師傅手中。
影片的故事到此結束。
這部《黃飛鴻之男兒當報國》作為一部跟風李連杰版的山寨電影,無論是選角陣容、劇情橋段,還是武打設計、攝影剪輯,各個層面都較之徐克的電影《黃飛鴻》差距很大。
影片受制于成本,在服化道和美術方面比較廉價。劇情方面則高度模仿徐克電影版的劇情,幾乎是將李連杰主演的《黃飛鴻1、2》中的橋段,幾乎每一處情節都能在李連杰版電影中找到出處。
比如:片中的大反派關帝廳,其實就是徐克電影第一部中的沙河幫與第二部中白蓮教的結合體,而邱建國兩次飾演的黑勢力頭目,都是無惡不作的地痞流氓形象。
至于黃師傅出手救下革命黨人,反被朝廷官員追捕的情節,簡直與《黃飛鴻2之男兒當自強》中的設計如出一轍,其他情節如十三姨歸國、舞獅較量、街頭傘鬥等設計,也基本都是徐克電影中玩剩下的套路。
全片大部分情節流于模仿,而編劇還增加了一些尷尬狗血的原創情節顯得畫蛇添足,比如歌女小蘭的戲份,再加上導演張鑫炎給配角,加了很多可有可無的戲份,整個故事顯得太過混亂。
動作戲方面,本片是由內地的武術團隊完成,看幕後名單,計春華參與了影片的武術指導工作。但不得不承認,當年內地的武術指導與港臺武術指導存在明顯的技術差距。
況且,李連杰版有袁和平保駕護航,而且動作趨向于徐克式的華麗飄逸,盡顯宗師氣度,而本片中的動作戲則相對樸實得多,在九十年代的香港影壇,這種武打風格都不討好。
此外,導致本片失利的原因還在于, 編導對于黃飛鴻這一形象的塑造偏保守。
儘管早期《黃飛鴻》電影中,黃飛鴻還是一位相對傳統的武林高手,但徐克卻顛覆地將黃飛鴻塑造地年輕化,除去高手宗師的身份,也有年輕可愛的一面,會面對新舊時代變革產生困惑,面對與十三姨的感情內心有過矛盾糾結,可以說形象更具有現代感也更接地氣。
而張鑫炎的這部電影中,對黃飛鴻的人設刻畫反而更接近于關德興飾演的老版形象。影片中的黃師傅性格極為古板守舊,得知小蘭賣身為妓後甩了她一巴掌以示憤怒,這固然有恨鐵不成鋼的用意在,但卻顯得缺少幾分宗師氣度。
當然,電影並非全無優點,王群的身手是很好的。
如果說李連杰版《黃飛鴻》像青年老成的一代宗師,那名王群演繹得更像是人到中年的黃師傅。而且片中郭秀雲飾演的十三姨算是為數不多的亮點,可惜戲份不多,而且基本工具人化。
總的來說,這部電影作為一部跟風徐克和李連杰的作品,在當年票房失敗是註定的。故事粗製濫造,人物設計缺乏新意,加上觀眾早已習慣李連杰的銀幕形象,導致觀眾很難再接受其他版本的黃飛鴻,趙文竹卓版尚且褒貶不一,更何況山寨版的王群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