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知翻拍有「危險」,但金庸小說翻拍作品還是層出不窮,張一山版《鹿鼎記》一出,刷新了以往版本最低評分。
張一山的表演無外乎幾個問題,首先是表演,張一山因《家有兒女》、《餘罪》,曾經被寄予厚望,普遍認為他是最適合演韋小寶的內地演員。
也許期待太大,所以失望也就越大,張一山的表演被調侃猴裡猴氣,過於尷尬;套用李成儒老師的如學:如坐針氈、如芒刺背、如鯁在喉…
然後就是故事,《鹿鼎記》是金庸老爺子最後的封筆之作,也是他文風最成熟的作品;
但張一山版劇情推動過快,前奏沒有任何鋪墊,沒有明史案,沒有麗春院,這樣的改編如何能叫鹿鼎記呢?
最後就是服裝道化,茅十八直接一身「魯智深」裝扮出場,前期的太監清一色喪服,許多場景從一個包廂到另一個包廂,並且沒有多大變化。
如此不用心的劇組,再加上淩亂不堪的剪輯,支離破碎的劇情,大紅大綠的影像風格,處處透露出一股網大的氣息。
張一山版《鹿鼎記》最大的好處應該就是讓許多同學得以再回顧一下以往經典版本,眾多《鹿鼎記》版本中,影版周星馳最佳,劇版評分最高的則是陳小春版。
張一山此舉,「解放」黃曉明,「利好」陳小春,為什麼22年過去了,大家對陳小春版仍然念念不忘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