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起少林功夫片,許多人都會聯想到1982年張鑫炎執導,讓李連杰一舉成名的《少林寺》,其實這也正常,因為這部電影,曾在內地創造過上億的票房神話,那時內地的電影票只要幾毛錢一張,可見其影響力之大!
但在歐美和東南亞,大多數觀眾所熟知的少林功夫電影,卻是1978年的《少林三十六房》,這是一部在海外頗受好評的南少林功夫片,也被譽為最真實、最全面的少林功夫片。
本片在海外影響深遠,時至今日,在美國Ranker網站評選的「七十年代世界最佳功夫電影」 中,這部影片仍然排名第三。
(1)
本片講述了清朝「三德和尚」劉裕德的故事。片中的劉裕德原是廣州某海鮮鋪子的少爺,后因秘密參加反清行動而被清兵追殺,最后只得負傷逃亡少林寺。
劉裕德昏迷數天后蘇醒,為了能繼續在少林修行,練成絕世武功,他先從少林寺「武功第一」的第三十五房練起,然后在其余的三十四房鞏固基礎。
這部電影的最大亮點在于,它將少林武學的精妙和修煉過程都囊括了進去,并將很多生活中的瑣事,都融入到功夫的修煉中。
就拿劉裕德最初進入的第三十五房來說,即便是吃飯、洗碗、前往飯廳的途中,都需要踩著浮木才能通過,可想而知這一房的日子有多苦,但更苦的還在后面。
剩下的三十四個房,難度一個比一個大,其中有兩條胳膊上綁著刀用來挑水的,有竹竿上綁著鐵用來敲鐘的,有兩只耳朵上燒著香用來練眼力的,有用來打反光木樁的,還有用來破沙包陣的,用來鍛煉身體各個方面。
最后為了晉升,他還得打敗戒律院住持和少林武僧教頭,這樣一來,他就成為了天下第一高手。
(2)
本片的練功過程有理有據,讓人驚嘆,這也是導演劉家良的成長環境和學武經歷所決定的。他從小就跟隨師承黃飛鴻的父親劉湛學武,在其人生道路上,他深知習武之路講究的是基本功,基本功越難越硬,功夫就越強,這對于他的影視創作有著很大影響。
在電影里,劉裕德經過了三十五房的辛苦磨礪,不只是功夫上的,更多的是心境上的,這也是他能成為一代宗師的關鍵。
本片的成功之處,就如劉家良導演自己所言:「少林寺僧人練武確實是一門苦行,他們不會忽略任何一項基本的訓練,因此才能打下堅實的根基,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深化,不斷創新。」
練功就像是做任何一件事,想要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,就必須先把根基打好,只有根基打好了,才能達到更高的境界,這不單單是武學上的問題,更涉及到一個人的心性,思維,心境,沒有一個好的心境,就算是你的武功再厲害,也不可能真正的施展出來。
影片以中華武學的真實感和理論為基礎,以習武過程的奇思妙想為主題,再加上導演和演員的精心安排和表演,難怪能風靡海外。
(3)
《少林三十六房》一上映,不但在當時的港片票房排行榜上排名第五,而且口碑極佳,甚至在海外也有很高的評價。
幾年之后,劉家良又拍攝了兩部續集《少林搭棚大師》和《霹靂十杰》,其中除了《霹靂十杰》的票房不佳之外,《少林搭棚大師》延續了《少林三十六》奇趣十足的武打風格,巧妙地將「三十五房」的功夫轉化為「纏繞神功」,再次打進當年的10大賣座電影之列,成為又一部經典之作。
就好像李連杰的《少林寺》一樣,《少林三十六房》問世之后,其后續的影響力也是非同小可,而男一號劉家輝之所以能夠跟美國的導演合作拍攝《殺死比爾》、《斬盡殺絕》、《鐵拳》等電影,也是因為這一部電影讓他打進了北美市場,而這一點,也是《少林三十六房》的成功之處。
隨后,成龍的《醉拳》,《蛇形刁手》,洪金寶的《雜家小子》,《敗家仔》等等,都有類似于《少林三十六房》的練功場面,可以說,《少林三十六房》在當時的功夫片中,已經成為了一個很大的風向標。